筆者曾跟隨重慶市名老中醫張昌德老先生學習,張老擅長疑難雜病的辯證論治,特別是對濕邪所致的相關病癥的治療頗有心得。現介紹一二給大家,以體會中醫的精髓之所在。
濕邪病癥在西醫是沒有表述的,在中醫理論和方藥中卻極多的論述。濕邪重著、趨下,這取其自然的特性。如同雨天,衣服被淋了,就顯得重著,不舒服。所以惡寒發熱,頭重如裏的感覺在中醫辯證中就說是風寒濕所致,當用祛風散寒祛濕的九味羌活湯。濕邪又多挾熱、風、寒、溫,如:濕溫、濕熱、風濕、寒濕等,濕易成痰,有“諸般怪病源于痰”之說,濕還困脾,脾困濕阻又影響食物和各種營養物質的運化,表現為不思飲食、口淡無味、疲倦乏力、腹脹滿、甚或惡心嘔吐不止。脾困濕阻還導致脾陽不升,表現為不想睜眼,昏昏欲睡,頭腦不清醒,所以,有“醒脾”之說。
案例1;段某,女,42歲,務農,2002年7月,因周身浮腫,不思飲食,惡心嘔吐一周來我院中醫科,期間在鄉鎮醫院輸液治療,查尿沒異常。患者舌苔白、濕滑,脈濡細無力,進食即吐,浮腫。張老分析現在七月季節,重慶是雨季,又務農,淋雨不少,見舌苔白、濕滑,又浮腫多日,加上天天輸入液體,明顯的濕困于脾,所以嘔惡,不能進食。停止輸液,處方:黨參20g白術18g茯苓24g陳皮12g木香15g法夏15g砂仁12g益母草30g薏苡仁30g白茅根30g甘草5g大棗12g一劑病人能進食而不嘔,三劑水腫消退,病人乏力減輕,口味如常。
案例2:趙某,女,86歲,睡臥于床2月余,不想睜眼,常有眼屎,昏昏欲睡,偶爾起來坐坐但覺乏力不能穩坐,時有喘咳。有時醫生給予祛風熱藥一直服用,估計是看到眼屎這點而論治處方, 但仍不想睜眼。筆者根據張老教導,不想睜眼,是老人,與脾陽不升有關,再看舌苔,淡白。脈細弱。處方:黨參20g白術18g茯苓24g法夏12g木香12g陳皮10g砂仁10g甘草5g加蘇子降氣湯。兩劑病人能起床活動。病人如今健在,已96歲了。
案例3:吳某,男,71歲,身體極度消瘦,臥床多日,每喂半碗米湯都吐,家人已把棺材準備好了。筆者前往診治,見舌苔白滑,脈虛、弱。處方:香砂六君子中半夏換成附片先煎。先試著喂兩勺子,病人沒吐,再喂,一劑后病人能進食少量米湯。
香砂六君子湯,健脾利濕,又芳香化濕。對各種嘔惡頗有療效,現代醫藥學沒有對這復方制劑進行全面藥理研究。它是否對恢復肝功能及腸胃消化功能有獨特療效我們沒具體數據,也沒有這一復方湯劑的具體的有效成分的分析資料。也就是說,該方劑藥理作用是有的,但究竟是那一種化學成分在起作用不得而知。總之,濕邪之病,濕去,人自然清爽。
筆者現沒從醫,不等于不懂醫,也不等于不能醫。以此,略記之。